瘢痕体质还有救吗?
图片: Dribbble | 设计: Jordan Staniscia | 责任编辑: 南南
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
商务合作敬请联系:business_6team@163.com
导言
大噶猴!
脸脸相信很多做剖腹产的妈妈们,即使恢复了好身材,也会在意肚子上的那条疤吧?什么,你是顺产?那小宝贝们长大了磕磕碰碰难免受伤,会很担心他们的疤能不能长好吧?什么,你还没生孩子?那脸上的青春痘挤了总会留下痘坑吧?什么,你不长痘痘?小仙女请出门左转,我们后会有期!
和私人整形医院不同的是,脸脸所在的医院常常会收治很多有严重瘢痕的病人,主要是由严重烧伤、烫伤等导致的,有的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。此外,一些想要做美容手术的患者也会担心术后瘢痕愈合的问题。
脸脸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「医生,我好像是瘢痕体质,会不会影响恢复呀?」我可以100%确定地告诉你:一定会有影响!但是!但是!说这话的患者99%都不是瘢痕体质……那到底什么才是瘢痕体质?
(敲黑板)知识点啊同学们!笔记本快拿出来!
表浅性瘢痕
▲图片来源:六张脸
这就是我以前在鸿兴当大姐头被人砍伤留下的(并不是,腱鞘囊肿手术你们听过没?)表浅性瘢痕,一般平整,色深或浅于健康皮肤。青春痘这类表浅伤口留下的也属于此类。
值得注意的是,表浅性瘢痕也有一定的增生期,会有一定程度的红、肿、硬。一般在做完美容手术后1个月~6个月比较明显,但并不是增生性瘢痕。这种瘢痕如果时间比较久(1年以上),可以考虑激光治疗(出门右转皮肤科),如果时间比较短,可以用一些硅凝胶敷料或外用药物治疗。
增生性瘢痕
▲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1]
这种凸出皮肤表面很多、红红硬硬、像蚯蚓一样的,就是增生性瘢痕。
增生性瘢痕的出现,与皮肤张力、切口缝合、感染与否、遗传因素、术后护理等等都有关系。一般来说,张力较大的部位(胸口、肚子等)大面积烧伤后、伤口感染后等情况下比较容易产生增生性瘢痕。
处理这种瘢痕的选择很多。如果是十多年前医疗技术比较落后,针线不够细、药物不够好、大夫不够美(正经脸!我没开玩笑),或者在别的外科缝合不够精细(大夫忙着救命,顾不上好不好看)等种种原因落下的,可以选择手术切除后重新美容缝合。术后做一些减少皮肤张力的处理,愈后或许可以恢复成表浅性瘢痕。
如果是多部位,或者家里人三代以上都有很明显的瘢痕,以及害怕手术想保守治疗的,可以通过打针、激光等,让瘢痕软化、变浅,但需要长期坚持规律治疗,改善的程度也比较有限。
瘢痕疙瘩
▲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2]
这是个印度妹子打了耳洞后留下的瘢痕疙瘩(仿佛看到一部分读者开始恐慌)。
医学界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定义一直有争议,比较主流的观点是:引发因素较小、瘢痕远远超过伤口范围、发病迅速、持续性增大、遗传倾向性较重,再结合病理学结果,就能诊断是瘢痕疙瘩了。
脸脸遇见过的很多有瘢痕疙瘩的病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哪里受过伤(可能就是玩「农药」送一血后抠了抠脚),就肿了个大包。
写到这里,脸脸忍不住开了一把,然后就被队友举报了……
▲图片来源:网络
咳咳,那什么,对,瘢痕疙瘩!瘢痕疙瘩长得和肿瘤很像,也有研究认为具备一定的肿瘤特征(我知道你们不想看文献)。所以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,除了保守治疗外,还有「手术切除+放化疗」的套餐治疗方案。
那么,问题来了!举了这么多栗子,到底什么才是瘢痕体质?其实医学界并没有这种名词。别骂我标题党!非要解释的话,你去照照镜子:
长痘的疤明显吗?
上个月挠破的蚊子包还在吗?
家里三代人都有很明显的瘢痕吗?
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话,你就是那99%的人。
完
现在你们都整明白了吧?所谓「瘢痕体质」,很可能只是一个坑……当然,我不是说这种现象不存在,只是在医学界,规范地讲,这个词是不存在的。
所以,当有人动不动就说你是「瘢痕体质」时,就应该提高警惕了。如果像脸脸这样,那必须是看上了你(的体质的研究价值),如果接下来TA开始介绍产品……你懂的。
当然了,不管容易留疤的还是不容易留疤的小伙伴,在生活中都要尽量小心,避免受伤。毕竟爱自己的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哦~
早安,我爱这个世界。
参考文献
[1] Broek L J V D, Limandjaja G C, Niessen F B, et al. Human hypertrophic and keloid scar models: principles, limita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from a tissue engineering perspective[J].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, 2014, 23(6):382386 [2017-09-06]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4750541. DOI:10.1111/exd.12419.
[2] Hunasgi S, Koneru A, Vanishree M, et al. Keloid: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[J]. Journal of Oral &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Jomfp, 2013, 17(1):116-120 [2017-09-06].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23798844. DOI:10.4103/0973-029X.110701.
呼市妇科专科医院 | 呼和浩特医保定点单位 | 呼和浩特计划生育定点医院 | ||||||
|
||||||||
(请在以下表格输入您的挂号信息并点击挂号) |